以前分析员推荐买进hwgb,那个时候,hwgb也发售附加股(to selected investor),每股售价RM1,结果股价炒到 RM1.1(可能错,可去查查), 我相信那个时候,散户认为董事一定是对hwgb有信心,因此才肯以RM1加股hwgb。
现在hwgb重施故计,发售附加股,每股售价3毛多。
最近hwgb的曝光率极高,他们还说,他们的锡矿开采,能够直接供应给(马溶锡机构, MSC),两年内就可以回本,这真是振奋人心。
小心驶得万年船。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Tuesday, October 26, 2010
从company的角度看现金流。
我们常常以consolidated cash flow statement来计算现金流,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B每年现金流为100万,并且,它把所有盈利回馈给A。
C每年现金流为500万,但因为由于C公司的业务来自海外,债务也相当高,几年来,都没有回馈任何盈利给A。
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每年可以派出的股息,只能是100万。
如果A公司想派多点股息,它必须把C公司的资金,从海外调回,兑换回本国货币(5百万x51%股权)。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DXN的业务一半在本地,一半在菲律宾。
所以DXN常常一起派发两种股息,一种扣税、一种免税。
假设A公司,
持有本地B公司 100%股权,
持有海外C公司 51%股权。
B每年现金流为100万,并且,它把所有盈利回馈给A。
C每年现金流为500万,但因为由于C公司的业务来自海外,债务也相当高,几年来,都没有回馈任何盈利给A。
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每年可以派出的股息,只能是100万。
如果A公司想派多点股息,它必须把C公司的资金,从海外调回,兑换回本国货币(5百万x51%股权)。
而且,海外公司的资金,已经是taxed money,股东拿到股息以后,不能追讨回tax。
(所以,我们的股息,才会有taxed dividend 和 tax exempted dividend两类,taxed dividend是B公司给你的,tax exempted dividend是C公司给你的。)
回到原题。我认为:被锁在子公司里的现金流,都不能称为现金流(必须看情形)。
p/s:关于以上的论点,之前也在tienwah的博文里叙述过。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DXN的业务一半在本地,一半在菲律宾。
所以DXN常常一起派发两种股息,一种扣税、一种免税。
Wednesday, August 4, 2010
私有化(收购)的程序和种类。
私有化,这对散户来说,是噩运,也是幸运,虽然它有利有弊,但不变的是,散户总是站在被动的角色。我发现人们似乎对私有化漠不关心和一知半解,导致很多大股东利用群众害怕的心理捞取利益。
私有化可以分成很两大种类(暂时先命名为A种类和B种类)。
A 种类 :
收购公司所有业务和契约。 (purchase entire business and undertaking)(selective capital repayment etc)
必须由出席股东大会投票的小股东投票决定,以50%投票率作为通过标准。(没出席就失去投票机会。)
B 种类 : 献购(offer)公司股票(股权)。
由收购方(通常为大股东),以邮寄方式,分发献购表格给其余股东。
股东收到表格以后,可以决定不填写, 不填写就当作拒绝了献议。
通常,“友善”的收购,都是B种类,这是因为B种类的全面私有化门槛较高,它必须经过来自小股东的90%股权同意(交表格),才能达到全面私有化的目的(compulsory acquisition)。
如果一间公司被全面私有化的条件很苛刻,大股东又觊觎公司资产,那么他就必须通过A种类的方法私有化。
由于他没有投票权,因此,他可把自己的股权,先卖给策略伙伴“垫底”,让策略伙伴投赞成票,以提高50%的胜算。
同样的,较为友善的B种类,也可以通过类似“股权持减”的手段,达到全面私有化的目的,但是,这又有点矛盾(何不直接选择A种类?),因此不大可能。
目前,证券委员会(SC),已经检讨A种类的漏洞,决定把门槛调高到75%。但这项措施被商业巨头门普遍反对,因此SC可能面对一些阻力,迟迟不做修改。从反对者的回应,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人有没有私心了。偷偷的问,你有收集他们的谈话记录吗?我国并不是自由市场,A种类的收购存在很多弊病。
收购名词象限分类和常用名词:
restricted / general 指定/全面
conditional / unconditional 有条件/无条件
mandatory / voluntary (obligatory) 强制性/自愿性
compulsory acquisition
指的是,超过来自小股东的90%股权,愿意接受献议。那么大股东就能以法律约束力,强制私有化。
举例:大股东原本持有60%股权,他向其余40%股权的小股东献购,如果超过36%(40%x90%)的股权接受献购,他才能启动compulsory acquisition。 也就是说,大股东必须把股权增加到96%以上。
compulsory acquisition是双方面都能拥有的权利:
大股东有权启动 (强制小股东卖)
小股东也有权启动(强制大股东买)
小股东如何面对私有化?
我大概分享自己的概念。
首先,认清是什么类型的收购。
如果是B种类的收购,可以不必太过担心。
如果确认是B种类,那么,你就必须了解,这是强制性收购,还是自愿性收购? 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
所谓的强制性收购(mandatory offer),简单的讲,那就是大股东的股权突然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几%,抵触了take-over code,导致他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启动收购献议。
(由于每个国家的 take-over code内容不一样,也常常修改,因此我必须回答得含混笼统。)
据我所知,马来西亚的take-over code,触犯的标准如下:
任何人(或一个deemed interest),股权突然超过到33%。
or
如果大股东的股权本来介于33%-50%,而他在半年内增持了2%的母股。
先根据常理,分析他是“试探性”触犯的,还是不可避免的“偶然性”触犯。
比如说突然有一批凭单需要转换,大股东突然触犯了强制性收购法令,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这是试探性收购。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不想启动收购法令,他可以预先申请“豁免”,以省却繁琐的收购程序。
凭单发行,是有“计划性”的,因此他可以申请豁免。 企业重组,private placement,和附加股,都是有计划性的动作,因此都可以申请豁免。
当然,试探性的收购,偶尔也会有炒作和换筹码的意图,比如说今年有一间公司(K?M GROUP BERHAD),大股东稍稍向市场透露口风,说他正在探讨高价私有化公司,让股价先涨一轮,之后他才出面反悔,导致高价接手的股东被宰。
(口头式的收购,不可尽信。)
还有一些公司,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提出自愿性全面收购,企图扰乱公平市场,这些也是别有意图的。
私有化过程,可以注意的几个事项。
mandatory offer的订价方式:
mandatory offer的订价,是受到take-over code约束的,假设大股东不小心在公开市场上,以很高的价钱增持了股票,那么他就必须以这个最高价,向其他股东献议这个价钱。
不管是B种类和A种类的献议, 献购价都可以在献议表格(或投票表格)发出的46天以内提高。
比如说,大股东先在RM1.2献议,等到你在公开市场卖出了股票后,他才把献购价格提高到RM1.4,让你望而兴叹。(如果你是填妥表格接受献议的,就可以享有RM1.4的献购价。)
如果是有条件的献购,必须做好收购不被接受的可能。
所以说,在公开市场卖出股票有好处和坏处,填写献议表格也有好处和坏处。
公开市场卖的好处/坏处 : 方便快速直接 / 如果大股东提高收购价,你没有份。
填写献议表格的好处/坏处 : 如果大股东提高收购价,你可以享有提高后的价格 / 如果有收购是有条件的,献购可能遭到驳回。
indepedent advisor机制的可笑:
私有化一旦正式公布,大股东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委任indepedent advisor (IA)。
IA能够在“短时间”内准备好意见书吗?
IA能够写出令大股东不满意的报告书吗?
时有所闻,IA是事先准备好了的。
别以为大股东不停增持股票,就是有私有化的动机:
其实,正好相反。
按照私有化的程序,大股东需要先持减股权,让市场上的股票有一个“预留空间”,之后,才可以提高compulsory acquisition的胜算。
假设一名大股东,名正言顺的把股权吃得饱饱,不预留空间,那么他就不会有私有化的打算。他只是认为他的公司值得他增持而已。
在offer period期间,大股东也不能以高于offer price的价格在公开市场买股票,这是为了避免提高offer price。
proxy 制度:
假设你很不幸,需要出席股东大会投票。如果你不便出席,可以委任proxy代你投票,至于程序,你可以打电话询问share registrar。 (如果你住西马,投票地点是东马,事态可能会变得更复杂。)
有些机构,是有代人投票的,但是要收费,比如:
http://www.mswg.org.my/home
责任声明:
博主非专业,因此博文仅供参考。读者作出决策前请先咨询专业。
文中提到的数字,可能因政策修改有所变动,也可能随献购方的意愿修改(比如46天是maximum而不是绝对值),一切以官方发布的文告为准。
Friday, June 25, 2010
马来西亚工业生产指数(IPI)
马来西亚的工业生产指数的成分,分为三大类:
1)矿业指数:比重30.5% , 采矿和石油开采。
2)制造业指数:比重63.5% , 包括wood product , 电子产品,和石化产品
3)发电业指数:6%
由于我还在摸索的阶段,这里就简述,只提制造业。
2)制造业指数(Manufacturing indices = MI)
如前所述,MI 占了 IPI 63.5%的比重。
在制造业指数里,比重最大的是石化产品和电子产品,它们占去了2/3的制造业指数。
结语:
掌握了工业生产指数,你就可以了解当前各个行业的景气。
举个例子:掌握电子产品的指数和出口数据,就能了解电子业的趋势。
坏处: 统计局的资料需等两个月才公布,可能来不及让你做出决策。
资料来源: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Sunday, January 17, 2010
“坏账指标”(银行)
坏账指标包括了net Non-performing Loan rate (net NPL rate),loan loss coverage (llc),provision。
通常npl rate越低越好,llc最好是100%(越高越好)。
npl rate越低就越好吗?
这个不一定。
来举个例子:
A先生为人很讲信用,虽然被判穷籍,但他卖命工作,势必要把债务还清。
B先生为人不讲信用,虽然家财万贯,但常常赊账,债主必须常去追债。
假设A先生欠的债务已经超过了6个月,虽然这是npl,但,债主不会把这笔坏账(provision)注销,因为债主对A先生还债能力有信心。
假设B先生欠的债务已经超过了1个星期,虽然这还不是npl,但,债主就迫不及待的把它视为坏账。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例子看成是银行的帐目,那么两者的profit都会是一样的,但例子B 的npl rate和loan loss coverage (llc)会比较好看。可是例子A可以在往后回收债务,提高profit。谁优谁劣,是不能凭几个指标看出来的。
如果llc 超过100%,那就是银行早早就把npl视为坏账的意思了,也就是说,在还没有超过npl的期限,就“迫不及待”的拨备坏账。
如果你服务的客户是属于B这一类的,那么你的llc就可能超过100%。
如果你服务的客户是属于B这一类的,那么你的npl rate必会是0%,因为逾期的债务一早就被视为坏账了。
所以npl rate低“未必”是好事,可是,安全系数就越高。(但这对一些服务高风险对象的信贷业务来说,长期不是好事,比如某一族群的失信趋势,或某个年龄层的失信趋势。)
根据公式,npl rate = (npl - specific allowance) / (loan - specific allowance) 。
specific allowance 越大, npl rate则越低, 如果specific allowance是接近npl,那么npl rate即为0。
至于llc,则不受specific allowance影响。
解读大众银行的llc 。
大众银行的llc,超过了170%,这不是正常的。
国家银行规定,银行必须对loan提供至少1.5%的general allowance,因此,大众银行在npl小于1.5%的情况下,被迫把general allowance提高到1.5%。也因此, 大众银行的llc 超过了170%。
这个例子是例外的,特别交代。
这些指标,并没有谁优谁劣。你今年charge多了,只是把今年的profit移到下一年而已。
有错请纠正。
附加参考
provision和loan的比较图 (RM 100,000,000)(亿)
如果没弄错,银行在6个月没收到钱或利息,系统就会归类这些为npl。
根据国家银行提供的【BNM/GP3 Guidelines】,里面提到,一般情况下“generally”是6个月。
特别说明一下,6个月的期限是BNM定的minimum requirement,很多银行并没有遵照它,通常他们以3个月计算。
假设银行不去对npl 进行拨备(allowance/provision),那么llc就会少过100%。
因为pbbank的npl rate低于1.5%,可是国家银行规定 general provision/loan 不能小于1.5%。
所以pbbank 的 llc 超过了170%。
根据我上图的计算,19.2/1938.2 等于1.5%(不会误差很多) ,所以我相信这是大众银行设定的最低要求,我没有一季一季的去找,如果各位能找到general provision/total loan < 1.5% 的银行例子,可以来纠正我。
hlbank的general provision/loan是1.47%。
pbbank 在 general allowance requirement里有提到,它的ratio降到1.5%以下,是因为海外的贷款不受bnm的规定影响。pbbank 在 general allowance requirement里有提到,它的ratio降到1.5%以下,是因为海外的贷款不受bnm的规定影响。相信hlbank的general allowance小于1.5%,原因也是如此。
个人做个小小总结,(net)npl rate越小不表示越好,只能说他们采取的方式越安全而已。
我觉得gross npl也是不错的指标,但是这个数据是你必须下载报告才能算出来的。
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在100块钱的贷款里面,有多少%是超过6个月的,有多少%recover,有多少write off。
net npl rate = (gross npl - specific allowance) / (gross loan - specific allowance)
llc = (specific + general allowance) / ( gross npl )
举个例子,AEONCR。
AEONCR常年都会面对一些客户违约,假设每100块的贷款里,有RM5是顾客违约的。
在这个例子里, gross npl = RM5 , gross npl rate = 5%
AEONCR根据以前的违约记录,计算出,RM5里面,只有RM1可以收回,另外RM4收不回。
所以根据“常例”,AEONCR 对 RM4,作出allowance。在财报里面,net profit就会少掉RM4。
剩下的RM1,才是net npl。
在这个例子里, net npl = RM1 , net npl rate = RM1/ RM100 = 1%。 (这是我们常看到的数据)
我们常忽略的是gross npl 和每年被written off的数据。
如果以后,因为人们的购物习性改变,违约率升高,其实net npl rate是看不出东西的,因为他一直在接近0的数据变动。
银行的allowance稍微不一样,它分成specific 和 general。
已经确定的坏账叫specific , 还没确定的叫general。
general通常是,把一个百分比的贷款分割出来的拨备。
在BIMB的例子中, llc 和 net npl rate都有很漂亮的进步。
npl rate 4.9036% 7.8246% (进步)
loan loss coverage 80.81% 75.84% (进步)
但这个结论只能说,他们的财报很prudent。
不能忽略的是,它的allowance 相当高,gross npl也很高,这是因为这是几年前囤积下来的,先不去追究原因在哪里。
只要把超过7年的npl,和一些无望收回的npl,从财报中written off,你的gross npl就可以美化了。
截至这里,我又看到了bnm对npl的一些解释:
1. 债务逾期6个月为npl。
2. 以3个月,6个月,一年,“到期后一次还清” 的分期付款,付款逾期3个月以上,为npl。
3. 如果客户的贷款有“抵押”给银行(例如屋契,车契),债务逾期超过一年,为npl。
我只能text search搜索bnm提供的 【08_GP3_npl_class.pdf】,没法子一一看完。
以上只是一个小part而已,个人认为,贷款成长和cost-to-income会更加重要一些。
(请另外打开)
上图表示的是国内银行的总gross npl 和 net npl的走势图。
gross npl最高达到680亿,当时,它占了总贷款的16%。
随后的减少我相信原因是为了符合国际标准,银行不得不高额的allowance。
但是,提高allowance并不能把gross npl变不见,它只可以降低net npl。
所以他们把不良贷款written off。
近年,banker会将不良资产卖给Cagamas,但数额不庞大。
这些数据,在评估银行放贷品质时,应该更为重要:
classification of npl/pl
recovery of npl (年久的npl回收)
written off of npl
如果银行每年制造出很多的坏帐和gross npl,即使它的各项“指标”良好,也不能视为银行房贷品质的良好。
假设说银行A的违约率是1%,银行B每年都有3%的违约率。
但我们也不能认为,银行B的做法是错的,因为原因可能是,他们需要积极的放贷,达到成长。
以下是举例:
两家银行在第一年的条件都一样。
在第二年里,
银行A的贷款成长为10%,银行B的贷款成长为15%。
银行A的违约率为1%,银行B的违约率为3%。
以下是他们的第二年财务报表:
A的贷款成长增加了10%(从100增加到110),他的allowance也因此增加了RM0.1。
B的贷款成长增加了15%(从100增加到115),他的allowance也因此增加了RM0.45。
银行B通过了贷款成长,弥补了拨备率。但总体而言,还是A的表现较佳。
通常npl rate越低越好,llc最好是100%(越高越好)。
npl rate越低就越好吗?
这个不一定。
来举个例子:
A先生为人很讲信用,虽然被判穷籍,但他卖命工作,势必要把债务还清。
B先生为人不讲信用,虽然家财万贯,但常常赊账,债主必须常去追债。
假设A先生欠的债务已经超过了6个月,虽然这是npl,但,债主不会把这笔坏账(provision)注销,因为债主对A先生还债能力有信心。
假设B先生欠的债务已经超过了1个星期,虽然这还不是npl,但,债主就迫不及待的把它视为坏账。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例子看成是银行的帐目,那么两者的profit都会是一样的,但例子B 的npl rate和loan loss coverage (llc)会比较好看。可是例子A可以在往后回收债务,提高profit。谁优谁劣,是不能凭几个指标看出来的。
如果llc 超过100%,那就是银行早早就把npl视为坏账的意思了,也就是说,在还没有超过npl的期限,就“迫不及待”的拨备坏账。
如果你服务的客户是属于B这一类的,那么你的llc就可能超过100%。
如果你服务的客户是属于B这一类的,那么你的npl rate必会是0%,因为逾期的债务一早就被视为坏账了。
所以npl rate低“未必”是好事,可是,安全系数就越高。(但这对一些服务高风险对象的信贷业务来说,长期不是好事,比如某一族群的失信趋势,或某个年龄层的失信趋势。)
根据公式,npl rate = (npl - specific allowance) / (loan - specific allowance) 。
specific allowance 越大, npl rate则越低, 如果specific allowance是接近npl,那么npl rate即为0。
至于llc,则不受specific allowance影响。
解读大众银行的llc 。
大众银行的llc,超过了170%,这不是正常的。
国家银行规定,银行必须对loan提供至少1.5%的general allowance,因此,大众银行在npl小于1.5%的情况下,被迫把general allowance提高到1.5%。也因此, 大众银行的llc 超过了170%。
这个例子是例外的,特别交代。
这些指标,并没有谁优谁劣。你今年charge多了,只是把今年的profit移到下一年而已。
有错请纠正。
附加参考
provision和loan的比较图 (RM 100,000,000)(亿)
如果没弄错,银行在6个月没收到钱或利息,系统就会归类这些为npl。
根据国家银行提供的【BNM/GP3 Guidelines】,里面提到,一般情况下“generally”是6个月。
特别说明一下,6个月的期限是BNM定的minimum requirement,很多银行并没有遵照它,通常他们以3个月计算。
假设银行不去对npl 进行拨备(allowance/provision),那么llc就会少过100%。
因为pbbank的npl rate低于1.5%,可是国家银行规定 general provision/loan 不能小于1.5%。
所以pbbank 的 llc 超过了170%。
根据我上图的计算,19.2/1938.2 等于1.5%(不会误差很多) ,所以我相信这是大众银行设定的最低要求,我没有一季一季的去找,如果各位能找到general provision/total loan < 1.5% 的银行例子,可以来纠正我。
hlbank的general provision/loan是1.47%。
pbbank 在 general allowance requirement里有提到,它的ratio降到1.5%以下,是因为海外的贷款不受bnm的规定影响。pbbank 在 general allowance requirement里有提到,它的ratio降到1.5%以下,是因为海外的贷款不受bnm的规定影响。相信hlbank的general allowance小于1.5%,原因也是如此。
个人做个小小总结,(net)npl rate越小不表示越好,只能说他们采取的方式越安全而已。
我觉得gross npl也是不错的指标,但是这个数据是你必须下载报告才能算出来的。
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在100块钱的贷款里面,有多少%是超过6个月的,有多少%recover,有多少write off。
net npl rate = (gross npl - specific allowance) / (gross loan - specific allowance)
llc = (specific + general allowance) / ( gross npl )
举个例子,AEONCR。
AEONCR常年都会面对一些客户违约,假设每100块的贷款里,有RM5是顾客违约的。
在这个例子里, gross npl = RM5 , gross npl rate = 5%
AEONCR根据以前的违约记录,计算出,RM5里面,只有RM1可以收回,另外RM4收不回。
所以根据“常例”,AEONCR 对 RM4,作出allowance。在财报里面,net profit就会少掉RM4。
剩下的RM1,才是net npl。
在这个例子里, net npl = RM1 , net npl rate = RM1/ RM100 = 1%。 (这是我们常看到的数据)
我们常忽略的是gross npl 和每年被written off的数据。
如果以后,因为人们的购物习性改变,违约率升高,其实net npl rate是看不出东西的,因为他一直在接近0的数据变动。
银行的allowance稍微不一样,它分成specific 和 general。
已经确定的坏账叫specific , 还没确定的叫general。
general通常是,把一个百分比的贷款分割出来的拨备。
在BIMB的例子中, llc 和 net npl rate都有很漂亮的进步。
npl rate 4.9036% 7.8246% (进步)
loan loss coverage 80.81% 75.84% (进步)
但这个结论只能说,他们的财报很prudent。
不能忽略的是,它的allowance 相当高,gross npl也很高,这是因为这是几年前囤积下来的,先不去追究原因在哪里。
只要把超过7年的npl,和一些无望收回的npl,从财报中written off,你的gross npl就可以美化了。
截至这里,我又看到了bnm对npl的一些解释:
1. 债务逾期6个月为npl。
2. 以3个月,6个月,一年,“到期后一次还清” 的分期付款,付款逾期3个月以上,为npl。
3. 如果客户的贷款有“抵押”给银行(例如屋契,车契),债务逾期超过一年,为npl。
我只能text search搜索bnm提供的 【08_GP3_npl_class.pdf】,没法子一一看完。
以上只是一个小part而已,个人认为,贷款成长和cost-to-income会更加重要一些。
(请另外打开)
上图表示的是国内银行的总gross npl 和 net npl的走势图。
gross npl最高达到680亿,当时,它占了总贷款的16%。
随后的减少我相信原因是为了符合国际标准,银行不得不高额的allowance。
但是,提高allowance并不能把gross npl变不见,它只可以降低net npl。
所以他们把不良贷款written off。
近年,banker会将不良资产卖给Cagamas,但数额不庞大。
这些数据,在评估银行放贷品质时,应该更为重要:
classification of npl/pl
recovery of npl (年久的npl回收)
written off of npl
如果银行每年制造出很多的坏帐和gross npl,即使它的各项“指标”良好,也不能视为银行房贷品质的良好。
假设说银行A的违约率是1%,银行B每年都有3%的违约率。
但我们也不能认为,银行B的做法是错的,因为原因可能是,他们需要积极的放贷,达到成长。
以下是举例:
两家银行在第一年的条件都一样。
在第二年里,
银行A的贷款成长为10%,银行B的贷款成长为15%。
银行A的违约率为1%,银行B的违约率为3%。
以下是他们的第二年财务报表:
A的贷款成长增加了10%(从100增加到110),他的allowance也因此增加了RM0.1。
B的贷款成长增加了15%(从100增加到115),他的allowance也因此增加了RM0.45。
银行B通过了贷款成长,弥补了拨备率。但总体而言,还是A的表现较佳。
Sunday, January 3, 2010
muiind-LA ,muiind-LB
这几天muiind下跌了不少(24sen->21sen),我相信原因是因为muiind-LA的1st conversion period来临有关。
在还没有了解上一句话以前,你可以先看这篇旧闻(来源:佳礼/nanyang.com):
凭单专栏: 马联工业可转换债券 作价猛挫价位诱人 2008/01/07 14:16:17
温世麟硕士
在过去几个星期,马联工业(MUIInd,3891,主板贸服股)的两项可转换债券,受到投资者抛售而股价猛挫。
这些向来没有什么交易的债券,相信是受到有部分持有人急着套现而不计成本卖出。由于股市情绪欠佳再加上很多人对这些债券认识不深,这些证券已经下跌到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水平。
马联工业这两项债券(MUIIND-LA及MUIIND-LB),是该公司在2004年为了解决集团公司内的欠款而发行。当时,马联工业是发出上述债券来解决该公司欠马联产业以及泛马控股的债务。
这两项债券为期8年,要到2012年12月才届满。这两项债券都没有定期利息。但是若持有至届满,债券持有人能够在债券发行后的第6至第8年获得每年5巴仙的利息。
马联工业可选择在第6年一次过发行相等于3年利息的额外债券,来缴付这些利息或每年付取年利5巴仙的利息。
由于债券面值是1令吉,面值5巴仙利息是每年5仙。该两项债券在届满时自动以一对一转换成为母股。
由于MUIIND-LB目前的价钱只有20仙左右,它以少过6折交易。MUIIND-LA及MUIIND-LB的分别是前者在债券第五周年结束后有机会转换成母股,但是转换后就没有利息收入。
如果投资者打算持有到届满,上述两项债券的条例可说是一样。
由于马联大股东丹斯里拿督邱继炳,愿意以每股30仙承包泛马工业给予其股东认购马联工业股票,这意味马联工业在大股东眼中的价值不只30仙(马联工业每股资产是超过40仙) 。
以少过20仙买入马联工业可转换债券,就是代表投资者比大股东愿意买入的价位低3成以上。
当然在这价位的债券供应不多,不然的话相信大股东早已经吃下来。
当然,债券持有人若持至届满也可获得总值15仙的利息(通过现金或额外债券)。如果减去利息收入,投资者通过这个管道买进马联工业的成本或许只有5仙。
LA 有两个转换期限,分别是1st conversion period 和 2nd conversion period, LB 只有一个(2nd conversion period)。
如果你在1st conversion period 结束后(1 July 2010),持有LA或LB,那么,你可以得到每年5sen cash 的利息,当然,这根本不可能。
director相信会以muiind-LC,作为三年的利息赔偿。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1000股的LA或LB,你可以在1 July 2010得到131股的LC。
它并不是1000股配150股(5sen x 3),而是,1000股配131股(接近7.6配1),这是因为有discount的。
(请注意,LC的分配比率是自己估计的)
LB,LC,都可以在2nd conversion period,申请转换成muiind。
你也可以等到届满(27 dec 2012),它们会自动变成母股。
可能大家认为目前muiind的Net Assets Per Share(NAV)有35sen,因此没有风险,但你可能忽略了Loan share转换后稀释的NAV。
如果LA,LB,LC全数转换,它的NAV是24sen(6.8亿/28亿,我不想做太详尽的计算)。这并不是温世磷当时所讲的“超过40仙”。
但目前还有一个投机的机会,那就是买了LA 以后马上转为muiind(填表格RM10,佣金自己掂量)。
(eg: 19.5sen LA 换成 21sen的 muiind)。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muiind的股价已经慢慢贴近了LA,这让投机难度增加。
如果你本来就不想转换,那么建议你持有LB,因为LB只要18sen就可以买到,半年后你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LC,LB/LC可以在2nd conversion period转换成muiind。
如果你“投机失败”,可能后果就是“长期投资”了。最坏打算是,在届满后,公司被pn17。
你应该用不同角度看,因为你有很多option执行它,你必须有很多各方面的考量。
这一帖其实是劝你不要沾这间公司的 ,投机自负。
在还没有了解上一句话以前,你可以先看这篇旧闻(来源:佳礼/nanyang.com):
凭单专栏: 马联工业可转换债券 作价猛挫价位诱人 2008/01/07 14:16:17
温世麟硕士
在过去几个星期,马联工业(MUIInd,3891,主板贸服股)的两项可转换债券,受到投资者抛售而股价猛挫。
这些向来没有什么交易的债券,相信是受到有部分持有人急着套现而不计成本卖出。由于股市情绪欠佳再加上很多人对这些债券认识不深,这些证券已经下跌到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水平。
马联工业这两项债券(MUIIND-LA及MUIIND-LB),是该公司在2004年为了解决集团公司内的欠款而发行。当时,马联工业是发出上述债券来解决该公司欠马联产业以及泛马控股的债务。
这两项债券为期8年,要到2012年12月才届满。这两项债券都没有定期利息。但是若持有至届满,债券持有人能够在债券发行后的第6至第8年获得每年5巴仙的利息。
马联工业可选择在第6年一次过发行相等于3年利息的额外债券,来缴付这些利息或每年付取年利5巴仙的利息。
由于债券面值是1令吉,面值5巴仙利息是每年5仙。该两项债券在届满时自动以一对一转换成为母股。
由于MUIIND-LB目前的价钱只有20仙左右,它以少过6折交易。MUIIND-LA及MUIIND-LB的分别是前者在债券第五周年结束后有机会转换成母股,但是转换后就没有利息收入。
如果投资者打算持有到届满,上述两项债券的条例可说是一样。
由于马联大股东丹斯里拿督邱继炳,愿意以每股30仙承包泛马工业给予其股东认购马联工业股票,这意味马联工业在大股东眼中的价值不只30仙(马联工业每股资产是超过40仙) 。
以少过20仙买入马联工业可转换债券,就是代表投资者比大股东愿意买入的价位低3成以上。
当然在这价位的债券供应不多,不然的话相信大股东早已经吃下来。
当然,债券持有人若持至届满也可获得总值15仙的利息(通过现金或额外债券)。如果减去利息收入,投资者通过这个管道买进马联工业的成本或许只有5仙。
LA 有两个转换期限,分别是1st conversion period 和 2nd conversion period, LB 只有一个(2nd conversion period)。
如果你在1st conversion period 结束后(1 July 2010),持有LA或LB,那么,你可以得到每年5sen cash 的利息,当然,这根本不可能。
director相信会以muiind-LC,作为三年的利息赔偿。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1000股的LA或LB,你可以在1 July 2010得到131股的LC。
它并不是1000股配150股(5sen x 3),而是,1000股配131股(接近7.6配1),这是因为有discount的。
(请注意,LC的分配比率是自己估计的)
LB,LC,都可以在2nd conversion period,申请转换成muiind。
你也可以等到届满(27 dec 2012),它们会自动变成母股。
可能大家认为目前muiind的Net Assets Per Share(NAV)有35sen,因此没有风险,但你可能忽略了Loan share转换后稀释的NAV。
如果LA,LB,LC全数转换,它的NAV是24sen(6.8亿/28亿,我不想做太详尽的计算)。这并不是温世磷当时所讲的“超过40仙”。
但目前还有一个投机的机会,那就是买了LA 以后马上转为muiind(填表格RM10,佣金自己掂量)。
(eg: 19.5sen LA 换成 21sen的 muiind)。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muiind的股价已经慢慢贴近了LA,这让投机难度增加。
如果你本来就不想转换,那么建议你持有LB,因为LB只要18sen就可以买到,半年后你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LC,LB/LC可以在2nd conversion period转换成muiind。
如果你“投机失败”,可能后果就是“长期投资”了。最坏打算是,在届满后,公司被pn17。
你应该用不同角度看,因为你有很多option执行它,你必须有很多各方面的考量。
这一帖其实是劝你不要沾这间公司的 ,投机自负。
Saturday, December 12, 2009
astro
astro的解码器从十年前的RM1500下降到RM200多,7年前从亏损的EBIDTA 上升到现在的 700m EBIDTA,随着用户不断上升,成长不是问题。
或许我们认为科技公司不需要很多ppe asset,但astro的ppe asset高达19亿,如果用ebitda计算,就不合理了,因为ebitda不能用在capex庞大的公司。
印尼的问题虽然已经不在了,但astro还有印度(20% 的Sun Direct TV)和中东, 这些资本支出有5亿, 万一又亏完?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投资在09年首9个月亏损加剧。
由此可见,astro应该学maxis,genting malaysia,把不相关的业务分拆出去,只让大马业务挂牌交易,别让投资者涉足“高风险”的国外业务。
年报的chairman statement,讲得好像他们没有错,自诩投资者要对他们的专业有信心等等,看到这些我不太高兴,虽然官有官腔合乎情理。
shoot完之后,我并不反对目前价格吸引,要不是我对后市心有余悸,我应该会偷偷买一些。
1)每个新订户订购astro,astro就必须替客户承担RM704的安装费。
2)订户的平均月费约为RM82,年费则为RM984。
3 and 4)每年的订户增长率为14%,revenue(tv only)增长率为14.8%。
(注:表格中的09年指的是“09年jan”,为了口语化,我当作08年财政年来看; “09年首9个月”指的是09年1月到10月这段期间。)
在每RM704的安装费(CAC)里,成本比例为:
器材的成本:62%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cost: 38%
器材的成本约为RM436,这个数据有下降的趋势,不像过去,顾客已经接受了便宜的start-up cost,目前astro津贴器材的比例超过90%以上。
至于新订户要不要给deposit呢?我因为没问人,所以不清楚,好像有的配套需要先给RM199购买decoder的。不过据我所知,当你解约的时候,astro是不会回收器材的。
用户以14%的速度增加,ebitda理应更快速增长,但它只有16.5%。
另外,客户流失率约为10%,但,新订户的数量超过这个数字。
astro每年都要花2.7-4.3亿,承担安装费,理论上这笔安装费可以在两年内回本,但我却看不到。意思是说,新订户不断增加,ebitda理应在两年后大幅增加,但,不是很显著。
ebitda增加最显著的一年,应该是2007年,该年,astro承担的安装费最小(也是新订户上升较少,客户流失也较少的一年)。
我们可以把安装费当成是一种投资,然后每年按33%的折旧率扣除。
再按下表的成长预测,得到2010 2011两年的本地销售成绩。
以上的分析,只包括本地的卫星收费服务,它并不包括海外营运,利息成本,版权销售,on-air radio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ASTRO每年都会购买版权,而这个版权费已经扣在cost of sales里了,因此版权费不必做任何更动。
我觉得EBIDTA不是很好的评估方法,但由于方便,我不得不用它,因此我们可以把depreciation当作CAPEX来处理,每年扣1.2亿,扣除了这项数据可以得到cash flow。
目前ASTRO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48%(我自己估计的),我们可以看到订户增长很有难度,我也不相信经济会影响订户数量,这是因为经济不好,人们更加会躲在家里,所以12-14%的成长率算是合理了。这些因素,已经包括了一些坚持不订购的人,破解decoder的人。
在海外投资方面,今年astro做了以下收购:
3000万投资印度公司South Asia FM Ltd 特别股,它隶属Sun Network。
3600万认购Sun Direct新股。
【On 5 December 2009, South Asia Entertainment Holdings Limited (“SAEHL”),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ASTRO, subscribed for 6,283,775 additional new ordinary shares of INR10 each in Sun Direct at a total cash consideration of INR500,000,000, representing a subscription price of INR79.57 per subscription share. Subsequent to the above subscription, the holding of SAEHL in Sun Direct remains at 20%.】
勇敢的hlib分析。
hlib做了最坏的打算,他们把印度的总投资,预计在5年内“亏完”。
(这也符合季报中的数据。)
我猜测2011jan的net profit 4-5亿 (24.8sen - 31sen)。
假设currency hedging正常化,administrion cost 4亿,折旧1.2亿,海外投资亏损8000万。
09年第三季的成绩之所以这么好,主要是运动项目激励ARPU上升,广告费上升和currency hedging“不正常”导致,如果能够持续,才可正面看待。
(APRU x 用户数 = revenue)
或许我们认为科技公司不需要很多ppe asset,但astro的ppe asset高达19亿,如果用ebitda计算,就不合理了,因为ebitda不能用在capex庞大的公司。
印尼的问题虽然已经不在了,但astro还有印度(20% 的Sun Direct TV)和中东, 这些资本支出有5亿, 万一又亏完?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投资在09年首9个月亏损加剧。
由此可见,astro应该学maxis,genting malaysia,把不相关的业务分拆出去,只让大马业务挂牌交易,别让投资者涉足“高风险”的国外业务。
年报的chairman statement,讲得好像他们没有错,自诩投资者要对他们的专业有信心等等,看到这些我不太高兴,虽然官有官腔合乎情理。
shoot完之后,我并不反对目前价格吸引,要不是我对后市心有余悸,我应该会偷偷买一些。
1)每个新订户订购astro,astro就必须替客户承担RM704的安装费。
2)订户的平均月费约为RM82,年费则为RM984。
3 and 4)每年的订户增长率为14%,revenue(tv only)增长率为14.8%。
(注:表格中的09年指的是“09年jan”,为了口语化,我当作08年财政年来看; “09年首9个月”指的是09年1月到10月这段期间。)
在每RM704的安装费(CAC)里,成本比例为:
器材的成本:62%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cost: 38%
器材的成本约为RM436,这个数据有下降的趋势,不像过去,顾客已经接受了便宜的start-up cost,目前astro津贴器材的比例超过90%以上。
至于新订户要不要给deposit呢?我因为没问人,所以不清楚,好像有的配套需要先给RM199购买decoder的。不过据我所知,当你解约的时候,astro是不会回收器材的。
用户以14%的速度增加,ebitda理应更快速增长,但它只有16.5%。
另外,客户流失率约为10%,但,新订户的数量超过这个数字。
astro每年都要花2.7-4.3亿,承担安装费,理论上这笔安装费可以在两年内回本,但我却看不到。意思是说,新订户不断增加,ebitda理应在两年后大幅增加,但,不是很显著。
ebitda增加最显著的一年,应该是2007年,该年,astro承担的安装费最小(也是新订户上升较少,客户流失也较少的一年)。
我们可以把安装费当成是一种投资,然后每年按33%的折旧率扣除。
再按下表的成长预测,得到2010 2011两年的本地销售成绩。
以上的分析,只包括本地的卫星收费服务,它并不包括海外营运,利息成本,版权销售,on-air radio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ASTRO每年都会购买版权,而这个版权费已经扣在cost of sales里了,因此版权费不必做任何更动。
我觉得EBIDTA不是很好的评估方法,但由于方便,我不得不用它,因此我们可以把depreciation当作CAPEX来处理,每年扣1.2亿,扣除了这项数据可以得到cash flow。
目前ASTRO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48%(我自己估计的),我们可以看到订户增长很有难度,我也不相信经济会影响订户数量,这是因为经济不好,人们更加会躲在家里,所以12-14%的成长率算是合理了。这些因素,已经包括了一些坚持不订购的人,破解decoder的人。
在海外投资方面,今年astro做了以下收购:
3000万投资印度公司South Asia FM Ltd 特别股,它隶属Sun Network。
3600万认购Sun Direct新股。
【On 5 December 2009, South Asia Entertainment Holdings Limited (“SAEHL”),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ASTRO, subscribed for 6,283,775 additional new ordinary shares of INR10 each in Sun Direct at a total cash consideration of INR500,000,000, representing a subscription price of INR79.57 per subscription share. Subsequent to the above subscription, the holding of SAEHL in Sun Direct remains at 20%.】
勇敢的hlib分析。
hlib做了最坏的打算,他们把印度的总投资,预计在5年内“亏完”。
(这也符合季报中的数据。)
我猜测2011jan的net profit 4-5亿 (24.8sen - 31sen)。
假设currency hedging正常化,administrion cost 4亿,折旧1.2亿,海外投资亏损8000万。
09年第三季的成绩之所以这么好,主要是运动项目激励ARPU上升,广告费上升和currency hedging“不正常”导致,如果能够持续,才可正面看待。
(APRU x 用户数 = revenu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